“导弹之父”钱学森3岁会心算加减乘除
钱学森,著名科学家。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,被称为导弹之父。
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,能背诵上百首唐诗、宋词,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。大家称他为“神童”。 5岁时,他已可读懂《水浒》了。他对爸爸说:“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,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。”爸爸说:“你也可以做英雄。但是,必须好好读书,努力学习知识,贡献社会”。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,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。每次比试,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,投得最准。同学们不服气,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,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,特别规正,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;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,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!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,这不仅使同学们,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。 20多年后,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。 关于教育孩子 父母几乎没有“言传”只有“身教” 在讲座现场,很多带孩子前来的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。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:“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,那就是‘不教育’。我们家要说‘言传’,几乎没有,主要靠‘身教’”。 钱永刚说:回想我从小到大,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。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,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。 有一次,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:“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。”钱永刚当时就说:“这还用你说,我当然知道了!”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:“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,都穿得整整齐齐,从来不穿拖鞋、背心。这是他看得起咱、尊重咱!”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,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。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。钱永刚回忆说:“有一年夏天,我路过钱老的书房,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,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。”“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,什么叫学到老活到老”。 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独特的家教方法 柳絮 1911年12月11日夜晚,对于教育家钱均夫来说,是一个大喜的日子——他们盼望已久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落地了,全家上下喜气洋洋,特别是夫人章兰娟更是甜蜜蜜的。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,悟性极高,记忆力特强,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、宋词,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《增广贤文》与《幼学琼林》,同时还能心算加、减、乘、除,周围邻里一传十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“神童”。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,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,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。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,从小聪明内秀、多才多艺、知书达理。她性格开朗、热情,心地善良。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,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,而且心灵手巧,尤其擅长针黹刺绣。 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,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,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。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:清晨准时起床,加强身体锻炼,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。累了,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。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,或者写毛笔字,每日如此,从不间断,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。 随着年龄的增长,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了。以前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,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,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,由于看不懂,他只好去向母亲请教。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,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,给儿子看,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。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,还有古人头悬梁、锥刺股、凿壁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,及孔融让梨、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。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,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、投入,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。 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,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。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,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。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,自家那扇黑漆大门,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,母亲总是温和地、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,家中有的,尽管借去,借去的钱粮,确实无力偿还的,母亲决不再提起。 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,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,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,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。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,曾铺纸挥毫,饱蘸心血,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,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。她慈祥、俊秀,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,鞭策自己……他把画像挂在案头,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,回味母亲的教诲。 一天,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,心如刀割,泪如泉涌。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。踏进家门,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,父子相见,说不尽心中的悲痛,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:“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,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。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,像是寻找什么,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:‘天晴了,学森该——该回——回来了!’” “我说:‘是的,天放晴了,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,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,你千万要等他呀!’”“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,安详地闭上了双眼,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。可是,她终究没能见到你,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,离开了我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” 说罢,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。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。 过了一会儿,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,递到钱学森手里。 钱学森打开小纸,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,只见上面写道:窗外细雨飞,老妇命垂危。夫君煎药苦,盼子子不归。 诗笺上泪痕斑斑,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! 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,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,放声大哭起来。 书摘 幼年钱学森,对荷花情有独钟。 1911年,我国旧历辛亥年的秋季,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,似乎比往年 更加澎湃,更加威武,它象征着汹涌高涨的民主革命力量,向着垂死的清王 朝的封建堡垒,发动着最后的冲击。 10月10日,武装起义的枪声,在神州大地激起了巨大变化,两个多月后 ,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,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,从此 宣告终结,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了。 就在亿万同胞欢庆新生的时刻,一个小生命伴着锣鼓声来到人间。1911 年12月11日晚,教育家钱均夫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坠地了。这是钱家久久盼 望的特大喜事! 钱均夫祖籍浙江杭州市。在杭州一带,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 ——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。南宋以来,特别是明、清时代,曾有众多 的政治家、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。 钱均夫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。当代亦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 家族,诸如钱其琛、钱正英、钱学森、钱伟长、钱三强、钱钟书、钱复、钱 穆钱缪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,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。据统计,当代国内外仅 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,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。在临 安举办过一次钱王故里文化旅游节,五百多名钱王后裔在武肃王陵举行了庄 严肃穆的祭祀仪式。 据《十国春秋》记载,武肃王钱缪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,保境安民,重 视农桑,兴修水利,修筑海塘,开拓海运,发展贸易,其功绩显著。当年赵 匡胤南征北战,建立北宋时,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,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 未被消灭。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,吴越国王钱缪的孙子钱弘,为了保护生 产,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,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一一取消吴越王位, 尊赵氏为帝,中国于是和平统一。北宋时编写的《百家姓》第一句就是“赵 钱孙李”,由于赵氏为帝,所以“赵”姓排在第一位;“钱”姓排在第二, 却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做出的抉择。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?据史书记载,钱缪曾立有家训,在临终前还给 子孙留下“心存忠孝,爱兵恤民,勤俭为本,忠厚传家”等十条遗嘱,这些 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,激励着钱氏后人。 钱缪的家训与遗嘱,为后辈子孙树立了好学上进,报效国家的榜样。钱 均夫也曾与人说: “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,对子孙要求极严,或许是 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!” 钱均夫的父辈在杭州经营丝绸,幼年的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 ,长大后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(浙江大学前身),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。当时 ,杭州富商章氏很赏识钱均夫的才华,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 钱均夫,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。 那时的中国,正处于日趋没落的清王朝统治之下,社会动荡不安,各种 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。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、济世良方。 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,东渡日本,学习教育学,以施展其“兴教救国” 的抱负。后来,钱均夫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,认识到不进行 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。1910年,钱均夫毅然回国,在上海成立“劝学 堂”,教导和鼓励热血青年,投身民主革命。就在举国欢庆中华民国成立的 大喜日子里,钱家喜得贵子,真是双喜临门 |